当前位置: 回到首页    正文
让科技插上人文的翅膀—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评选活动候选人张海龙事迹
发布时间: 2015-02-01 浏览次数:

他是闻名全校的学生科研尖兵和校园发明家,手握八项专利,作为典型在全省大赛颁奖仪式上发言,受到省领导接见。

他是非物质文化陇西民歌的代表性传承人候选人,是观众喜闻乐见的陇西民歌演员,从小名扬故里,长期活跃在菁菁校园和非物质文化的舞台,吹拉弹唱样样精通。

张海龙,男,中共党员,华东交通大学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2011级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班学生。学习成绩优异,在课外创新实践活动中硕果累累,多次在各类学术科技竞赛中获奖,实践能力突出,创新能力强。多年来致力于非物质文化遗产陇西民歌的传承,心系公益,热心青年志愿服务。

让科技改变生活

他热爱生活,善于观察生活,能从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发现常人所忽视的细节。小小的点子,新颖的创意,一项项专利在他那儿开花结果。当看到新闻报道多个城市内涝导致车毁人亡时,他就在想设计一种让车可在水中行驶,及时定位,方便救援的装置,从而挽救更多的生命。于是专利《带水情自救装置的汽车》新鲜出炉。

为了解决摩托车平衡性较差引发交通事故的问题,设计了保护驾驶员安全的《摩托车安全衣》。这些专利申报过程十分繁杂,通宵熬夜成了家常便饭,专利局成为了他的第二课堂。一个个服务于交通安全,挽救生命,回馈社会的专利发明应运而生。

经常熬夜让原本身体就不好的他大病一场,不得不住院治疗。为了不耽误全国比赛的进度,没等病好彻底,他就早早回到了实验室做赛前的准备,大病未愈的他每两个小时就得在地上躺一会儿。在八月份近四十度的气温下,他愣是坚持了下来。在比赛的四天三夜里他睡了不到十个小时。就是这样的坚持和超乎常人的毅力才使得他取得一个又一个的成绩。

他带领他的团队通过近一年对传统后视镜盲区进行理论分析与计算,成功研制出专利《可扫除盲区多角度调节的后视镜》,制成原型机,装机运行效果良好,能够在最大程度上消除传统汽车后视镜盲区,江西电视台都市频道还做了专门报道。基于一代基础上的二代系统《一种基于光学和超声波的语音提示无盲区汽车后视镜系统》参加了第九届全国大学生交通科技大赛。由于二代系统相较于一代系统在结构和功能上都做了很大的改进。张海龙为了尽快完成项目,索性和队友们住在了实验室,饿了就吃桶泡面,累了就喝点咖啡,实在撑不住时就躺在铺着凉席的地上小憩一会儿。

这样的生活持续了将近两周,距离比赛还有四五天时,意外出现了,安装完成后步进电机的力太小带不动小镜片的转动,也就意味着最重要的两个功能之一的镜片自动调节的功能实现不了了。他本打算用所剩无几的时间整理材料准备答辩,可这节骨眼上出了这么大的问题。队友劝他直接动画效果表述,他却坚持要做到最好。通宵达旦之后他们终于找到了解决的办法,完成了系统设计之初的全部功能。在第九届全国大学生交通科技大赛上这个项目荣获全国三等奖,子项目《拓野车载后视系统》在全省大学生“天翼飞Young 创业梦想计划” 大赛中荣获一等奖。在颁奖典礼上,张海龙代表参赛学生进行了典型发言,省领导为他颁奖并亲切合影。

让陇西民歌在“90后”中唱响

在许多人看来,呆在实验室潜心钻研的人大多都不善言谈,生活单调。然而张海龙却与众不同,虽是理科生,却见长于绘画和曲艺。绘画作品曾在各级比赛中获奖,国画作品《虾趣图》被甘肃省省级示范性中学陇西一中收藏。在曲艺方面,他更是天赋异禀,六岁登台,一曲陇西民歌《怕老婆顶灯》就能唱的有板有眼。从十三岁开始每年都参加春节曲艺演出,后师从陇西曲艺名家陶根顺、颉建新,十八岁成为甘肃省陇西县曲艺家协会年龄最小的会员。为了家乡非物质文化陇西民歌的传承,每逢假期,他便跟随曲艺家协会演出。从小爱打传统鼓的他,被人称为“南安第一鼓”。

随着年龄的增长,他又自学了二胡、笛子、传统鼓等乐器。能演奏一百多个秧歌曲调,甚至一些冗长难唱有些老艺人都不会的老调子,他也能唱上几折。陇西曲艺家主席陶根顺曾这样评价过他“海龙是咱陇西秧歌年轻一代的代表,他的唱腔圆润饱满,板路稳健,从铜器到管弦乐样样精通,是不可多得的一个好苗子”。

成为曲艺家协会的青年骨干,他首先想到的是能够通过演出为乡亲们送去欢乐。正月里的演出是最辛苦的,北方的冬夜里穿上两层羽绒服都会被冻透,为了给乡亲们送上一道文化大餐,他坚持每天演出。拉二胡冻的手指头疼,他就搓搓手烤烤老乡家的火接着拉。陇西民歌秧歌剧的演出时间时间都很长,拉的时间长手上都会起泡。为了不影响演出,泡破了他就粘点胶布接着拉。有一次在台上演出持续四个多小时,冻得满脸铁青瑟瑟发抖的他回到家便坐在火炉旁烤火,母亲心疼的说傻孩子你图个啥,张海龙说我就图个爱。

对于地方曲艺他是爱到了骨子里,由于地方曲艺的老艺人们文化程度并不高,都是采用口传心授的方式,对于一些老的曲调还会作保留,不会轻易示人。张海龙就一趟又一趟的跑到老艺人家中请教,他用真诚打动了地方曲艺名家颉建新,把他收为关门弟子,并将自己平生所学毫无保留的传授给他。张海龙十分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会,回到家中就开始反复的练习和琢磨,因为常在家中练习的缘故,连从未唱过陇西民歌的张海龙母亲都能唱上几段。

为了能够更好地将面临失传的陇西民歌传承和发扬光大,他还用自己攒下的零花钱买乐器,组织同龄人向老一辈的艺人学习,并且把自己会的曲调无保留地教给同龄的爱好者们。就这样,他们从一开始的一两个人清唱,到后来变成了又有乐队伴奏而且能一折一折演唱的青年爱好者队伍。他家里也成了大家排练演出的场地,只要假期他在家中,你定会听到悠扬的陇西民歌。

他的努力得到了老一辈艺术家和观众们的认可,成为了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陇西民歌代表性传承人青少年候选人。他在大学校园的民歌演出视频被多家网站转载,点击率达一万多,在其家乡陇西县激起了极大的反响。2011年,他跟随陇西大学生联盟到敬老院慰问演出,为老人们送去了冬日的温暖。学校志愿服务活动中,为社区孤寡老人带去的慰问演出,悠扬的陇西民歌响起,使老人们孤寂的生活增添了几分色彩。

用奋斗续写自强之路

奋斗不止,自强不息,勤奋耕耘换来累累硕果。他的个人事迹先后在“人民网”,“中新网”,“甘肃网”,“大江网”,“甘肃省科技厅”,“江西教育网”,“陇西网”,甘肃日报,定西日报,江西电视台,陇西电视台等多家媒体刊登报道,从全省90万余名大学生中荣获“2013年江西省大学生年度人物”称号(全省共10名)。今年十月,又被学校推荐等额参评全国“茅以升铁道教育希望之星奖”。

他先后申请国家专利8项,其中实用新型专利7项已授权,发明专利1项已进入实审阶段。先后荣获第九届全国大学生交通科技大赛三等奖、2014年江西省“创业梦想计划大赛”一等奖、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江西赛区“三等奖”。第九届“挑战杯”江西省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铜奖。参与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1项,负责省创新创业项目1项。此外,张海龙还连续三学年获得了校优秀奖学金,校“优秀共产党员”、“最美学生党员”、“三好学生”荣誉称号。他所在的服务团队获得校级雷锋服务队,个人多次评为“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共青团干部”。

展望未来,他有一个梦想,让科技发明造福人类,让传统文化滋养青年一代,让科技插上人文的翅膀。为了这个梦想,他在自强路上。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