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2015年度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名单公布,学院学子张海强成为了学院获得“自强之星”称号的“第二人”。beat365手机版官方网站连续两年有学子获评该项荣誉。
“交大董明”:步履不停,只为采撷科技之光
“步履不停,只为采撷科技之光”这是在学院电气青年推送的花椒故事典型里对张海强的一句总评述。他,平凡普通,犹如小草,但他自命荨麻草,他用平凡的实际行动诠释着自强的不平凡。
他不是董明,但他是华东交通大学的“董明”。他从小到大是出了名的“好人缘”,有一颗爱打抱不平的心,时常了解新闻热点,他尤其关注交通安全问题。其中,“低能见度天气高速公路行车安全系统”正是他的得意之作。
这项安全系统是通过物联网技术和互联网技术,将高速公路、天气情况、行车状况和交通部门融为一体,从而系统可以对能见度、车速和车距等信息进行分析,语音报警,并为司机提供一个最合理适宜的行车方案,以减少高速公路车辆在大雾、大雨、雾霾等低能见度天气条件下的交通事故发生率。
被戏称“铁人”:心怀交通梦为安全出行“保驾护航”
张海强出身寒门,虽身体瘦弱,但他意志坚强。学习生活中,老师和同学戏称他为“铁人”。
在校挑战杯决赛期间,他连续七天七夜每晚只休息一两个小时。白天上课认真听讲,课后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各项课业任务以及坚持做好自己班长的本分工作。
实验室里,两箱泡面,一张席子,就是张海强全部的生活家当。“查资料、写代码、做实验,实在困的扛不住时席子一铺,两本书摞起来当枕头,外套盖着眯一会就算是补充睡眠了。醒来席子一卷继续干活,省事、方便。”
2014年“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标兵”,华东交通大学2011级学生张海龙是张海强的同门师兄,他如是评价:“海强思维非常活跃,别人想不到的他能想到,静的下心,也吃的了苦。他对科研、发明近乎狂热,在实验室通宵达旦,和问题较劲,和技术较真。”
正是这股较真劲,张海强关注到高速公路隧道口由于特殊气流环境及地理位置容易结冰而导致交通事故频发问题,发明了专利“高速公路隧道口冰雪智能报警装置”;了解到粮仓粉尘高浓度易导致工作人员患肺病且高温干燥情况下容易引发粉尘爆炸事故,发明了专利“粮仓智能除粉尘及火灾报警装置”。“高速公路隧道口泥石流、山体滑坡报警系统”、“高速公路隧道智能除雾霾装置”……一个个与交通安全,与生活、生命息息相关的专利项目在张海强带领的团队手中孕育而生。
“我想做一个交通安全方向的专业研究人员,设计制造出能够减少恶劣环境条件对交通安全造成人员伤亡的产品,为大家安全出行保驾护航。”张海强说。
成功的背后:一位老师、一个团队、一所学校
“管中窥豹,可见一斑。这位‘手握11项国家专利、1项软件著作产权、活跃于挑战杯等各大国家级大学生科技赛事,斩获各类奖学金和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的学生,除了自身的努力外,严师出高徒,也离不开一个团队一起拼搏,更离不开才学校的教学环境培植“梧桐树”,吸引并留住‘凤凰’。”该校分管beat365手机版官方网站的副校长史焕平如是说。
“实验就像侦探推理,是从已知到未知的突破,再高深的实验也可以拆分成一小块一小块来解决。”这是张海强在实验室里指导老师经常说的一句话。而这位指导老师就是年轻的70后实验员“杨云”。
“想要在未知的领域发现新大陆,就要做好不断尝试、不断失败的心里准备。”每天“宅”在实验室的杨云老师也会不时地提醒学生:“冷静面对每一秒你的实验就会成功!”
正是这样“忍、耐、挺、经”的骨气和毅力,无论春夏秋冬、寒假暑期、周末节日,杨云老师的实验室总是开着门,亮着灯,这间屋子写满了勤奋,洒满了执着,纵使有着张海龙这样的小小发明家已经“红遍”中华,现在又有一位“自强之星”出于门下,杨云老师和他的学生们依然带着十足的动力“选择了就要全力以赴。”
这个团队像磁场一样吸引着一批批志同道合的人,并取得了一项项研究成果。
据悉,该开放实验室先后培养了600余人,取得了国家级专利、省部级奖项共70余项。多数学生利用创新实验室为平台,提高了自己研发能力和创新水平,实现了自身社会价值;其中,30多人参与了多个教师科研项目,这些学生也在就业市场上得到了用人单位的青睐。
据了解,2013年5月开始,华东交通大学在全校范围内广泛开展了“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开放办学”大讨论活动,在该校第五次党代会上,该校党委书记万明明确指出:全校上下形成了高度重视人才工作,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的共识。学校党委、行政紧紧围绕学校中心工作,积极推进人事制度改革,不断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特别是师资队伍建设,为学校核心竞争力、教育教学质量提升打下了良好基础,为学生典型的涌现培植了良好的土壤。该校短短两年间“炼出”了“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标兵”张海龙、“全国向上向善好青年”欧阳自立、“国防之星”邢戎三个全国先进称号的优秀学生。